好的文章是理性沉稳的,而不是情绪化的,不应该故作深沉;世事充满不确定性,好的文章应该看中论述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结论。具体的结论,会因为条件、约束、环境和前提的变化而变化
不能用正确或者错误来评价经济学文章,这是单一思维模式的体现,经济学作为社会学科,从不同视角出发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好的经济学文章,要能提供正确的思维逻辑分析和新颖的角度,重点不在于正确的结论。好像有点爱上经济学了,提供了一个和计算机思维不一样的思维模式
一个国家出口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出口,否则出口一堆商品,换来手上的外汇,也是一堆白纸
虽然发达国家也常被叫做工业化国家,但是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,工业已经不再是经济最大的部分,甚至不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,但是这些国家的兴起却是因为工业化
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,但未必是就业的增长引擎。未来服务业反而会称为主要的就业吸收部门
中国的制造业也许已经是世界第一,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当有限,因为中国的制造业还是相对低端,不再能持续创造就业机会。而高端制造业只会创造更少的就业机会,而不是更多,例如飞机。因此当中国的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时,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
为此,中国应该给服务业更大的发展空间,也能因此拉动内需,赋予起来的中国百姓花越来越多的钱在购买服务上,从购买农产品、工业品,到购买服务,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
大学生就业难,一是因为大学生毕业人口逐年增加,十年前全国有610万应届毕业生,现在则有800万,每年百分之三的增长;二是因为学生不愿放低身价
大学生的市价低可能是因为结构性因素造成的,比如毕业生多,需求小,也可能是教育质量的因素,市场对部分大学生的质量不认可
二十世纪末,大学生扩招,大学却能在不增加师资、教学设施的情况下,凭空多招一大堆学生,这种形式的扩招有时候就是稀饭里多加一瓢水和一双筷子。现在为了解决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,又开始研究生扩招,水还要继续掺下去
作为大学生,应该尽早认清这个现实,降低自己的预期,同时提升自己的水平
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,这种收入下降不会平摊到所有人头上,而是一部分人承受大部分的下降,而大部分人毫发无损
对于企业,裁员和降薪的效果都是类似的,但是通过裁员来应对经济状态的变化,存在额外成本,例如在经济变好后,重新招聘人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,而降低工资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。但是如果工资不具有足够的灵活性,那企业依旧会选择裁员
从上面这方面来说,工资越不具有灵活性,在经济走差的时候,失业情况越严重
无论从企业利益,还是公平角度,减薪似乎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,但是在实现起来却很困难,因为让大部分人牺牲利益比小部分人失业要苦难的多,这也是很多企业选择裁员而不是减薪的原因
人为地压低价格并不会改变物稀的本质,相反只会使得物稀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食堂,既没有改变粮食不够吃的现状,反而造成大量浪费
中国的高铁存在独特的现象:被高速,高铁的票价增加了不少人的出行成本,这类人时间是相对不重要的,舒适度是相对不重要的,钱才是最重要的。这一现象的出现的原因就是铁路的低端替代品不多
被高速折射的问题:有限的资源,如何在一个收入差距日渐拉大的人群中分配
有人说提高票价能降低春运的压力,这种方法是有效的,但未必是有人情的,提高票价只会让更多低收入人群回不了家,这样的策略忽略了人类社会是有文明的,不应该只有丛林法则
科斯定理定义是: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,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,那么,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,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,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。这个定义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同学来说看着有点费劲。用薛兆丰老师的话说就是:一项有价值的资源,不管它的产权归谁,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。更通俗一点讲就是:交易费用足够低,谁用的好就归谁
查理·芒格说:“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办法,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”,这也正符合科斯定理。不用相信成功学,只要不断修炼自己,就能让自己配得上自己想要的东西
中国是以商业化的模式修路,这就意味着修路是以盈利为目的。这种模式虽然不招人喜欢,但是却快速提高了中国基础设施水平
中国经济存在许多问题,但依旧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
人口红利的意思是一个经济体,如果人口数一定,那么赡养率较低时,人均收入的增长会较快。通俗讲,就是干活的多,不干活的少,经济体的活力会高一些
计划生育造成的特殊人口结构,是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但是未来,随着人口老龄化,人口结构变成倒金字塔型,人口红利就会变成人口负利,独生子女这一代要承受着太多的压力,这是很不健康的
中国就是一个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国度。阶级的分布被拉的很长,每个阶级都有大量的人群,但阶级之间很能交流,形成了异质化现象
破窗理论:谬误是法国人Bastiat在他的文章“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”中提出的,他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那些看不见的成本
故事本身很简单: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商店的窗户,商店的老板就要去买玻璃,这样玻璃店的人就有活干了;玻璃店的人又需要买面包,这样面包店人就也有活干了;如此往复,打碎了一块玻璃似乎可以创造很多就业,打碎玻璃其实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。
Bastiat本人对这个故事之所以是个谬误的解释非常简单:商店老板花了钱买玻璃,他的那些钱就不能花在别的东西上了,在这个故事上你只看到了商店老板把钱花在玻璃上,你却没有看到商店老板因此减少了别的支出。这也就是我在《自然灾害拉动经济?》一文里说机会成本的那一段。现代经济,因为货币,政府,赤字,转移支付,储蓄等等的存在,使得事情变得有点不那么清楚,很多事情变得不那么直接,比如说Bastiat的故事里就没有储蓄和投资的变动,因为整个故事只有一期,但机会成本这件事情的逻辑还是在那里的
人不是概率动物,对小概率事件的估计能力是很差的
好的通缩通常因为供应突然增大,进而引发整体的价格水平下降,坏的通缩通常因为需求下降导致产品滞销引起
通缩引起的钱越来越值钱,不一定是好事。钱越来越值钱,意味着持有货币是一项不错的投资,但一个经济中,总得有人进行真正的投资,也就是把钱花出去。对于消费也是同理,价格越来越低,人们也就推迟购买的时间,降低消费。这两个因素又会加剧通缩和经济下滑。这也侧面反应为什么经济是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的
泡沫,就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过高,不足以被基本面所支撑。如果有人愿意购买存在泡沫的金融资产,其理由只能是有人愿意在更高的价格接受。只要有资金不断注入,这样的泡沫就可以吹下去。这样的泡沫经济不就是一个巨大的旁氏骗局吗??!
所有的政府开支最终都要靠税收来支付,不是向当前的纳税人收,就是通过赤字的方世玉向未来的纳税人收,不是通过直接的税来收,就是通过各种费来收,不是财政部来收,就是让央行通过只要通胀来收(通胀税)
动物的基因中天然暗示了要多吃,这是出去生存的本能,人也一样,但是当人类进去富裕的时代,基因却没有跟上,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肥胖
不管怎么变道,平均下来也快不了多少;炒股,不管怎么积极操作,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平均意义上跑赢大盘
信用卡降低了交易成本,就像现在的移动支付。但是银行不断在信用卡,在花呗上做文章的解释是在行为经济学。人是一种自制力较差,容易冲动的生物。有了花呗,银行卡就能为自己的冲动买单
正版的高价不是盗版的原因而是盗版的结果。与其降低自己的身价去吸引低端消费者购买正版,不如保持身价去宰割高端消费者
这个世界充满信息不对称,几乎时时都处在竞争不充分,而小到抽烟大到全球变暖都是外部性的体现
只重利益而忽略道德后果的经济增长是不可以持续的
我们看待整个世界的时候存在系统性偏差,倾向于把更多的重要性放在可以衡量的东西上。这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是无价,衡量不了的,但我们不能忘记它的重要性
相同的工种,在不同的国家有截然不同的报酬。这是因为每个国家中,最有创造力,最有才干,最有生产率的人能够创造的财富个产出是相对较高的,正是这批人使得干着最简单的工作的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
中国的网络舆论主要来自城市,以及中国没有广泛参与的政治制度,使得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尤其明显。这导致收入分配最底层的农民对收入分配差距抱怨最少,而处于收入分配上层的城市居民对于分配抱怨最大
现代市场经济和过去的小农经济不同点之一,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在交易的透明化。消费者完全不知道生产者是谁,这就需要政府管制,
医疗体系改革,很多时候是经济和伦理的双重考核。人们需要在这两者中找到艰难的平衡点
个人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,即便这个选择可能会伤害自己
过去的中国,所有东西都是国家的,科学家是国家培养,远动员也是。未来,应该更加明确市场化改革中产权的界定问题
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,甚至是天气
数字仅仅是数字,如果不会分析,不会比较,数字总会只是死硬的,不会提供真相
事实的真相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