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

我们现在所做的中国梦,就如一百年前美国人所做的美国梦,终有一天梦会醒


看过书,看过电影,但终究只有经历过,才会有所体会
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出版于1925年,是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,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,成了20年代“爵士时代”的发言人和“迷惘的一代”的代表作家之一

爵士时代,一般指一战以后,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(1918),经济大萧条(1929)还没有到来,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,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。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“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,一个艺术的时代,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,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。”

爵士时代之前的几十年(1860-1918)是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(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成长壮大以及一战的猛捞油水),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社会流动性是很大的。意味着底层群众和翻身的机会还是很大的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,贫富差距拉大,逐渐固化的社会结构会增加个体奋斗的成功难度。因为马太效应,一个人的权和钱累积到了一定程度,便会利用手中的资源优势去维系或者掠夺更多的资源。 然后把自己所在的阶层筑上高墙,墙外的人只能靠关系和特权才能进入。这样的话就会导致穷人翻身的机会越来越小,当依靠个人奋斗、后天努力也不能过上出人头地的生活时,美国梦就化作了泡影,化作了一种巨大的讽刺

曾经的美国梦,现在的中国梦,难道不是历史再次上演,这也时刻提醒着现在利益熏心的中国人,给我们一个警告

某种程度上,盖茨比所离开的那个世界,就是今天的世界:无论是说着“美国梦”也好”中国梦“也罢,在世界的不同地方,社会的固化都是无时不刻发生着的。每个社会都有它年轻的时候,当年正在西进的美国,信奉的是”昭昭天命“,认为勤劳勇敢的人们注定会开疆辟壤。从文革动乱中重获新生的中国,相信的是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认为只要冲过独木桥,就会有美好的生活。但当盖茨比向对岸的绿灯伸出绝望的手之时,也许他就明白了,这个社会已经不再年轻了,已经变得顽固、傲慢,排斥着新鲜的血液

或许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对盖茨比这样的人物产生共鸣,他的攀登、他面对的围城、他的失败与伟大,同样被我们所熟知

最后,想说一句,少不读盖茨比。故事过于悲观与现实,但即使梦会碎,也要奋力向前,不然人生意义何在?《一千五百万的价值》中,男主奋力抗争,以为自己拥有了真实的、正确的价值观,想去唤醒沉睡的群众,结局同样悲观,依旧陷入了这个无尽的漩涡中,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一员。So we beat on,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,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.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,逆水行舟,被不断地向后推,直至回到往昔岁月